新聞資訊
200萬噸建筑垃圾將變建材 朝陽將再建2至3處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
近日,占地面積約63畝、年處置規模70萬噸的東壩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已建成并試運行。這也是繼孫河之后,朝陽又一處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建成并投入運行。將利用三年左右時間,使該地區近200萬噸騰退建筑垃圾變廢為寶,制成再生道路材料、再生透水磚等,重新回歸城市建設。建筑垃圾的資源化率可達到95%以上。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從朝陽區獲悉,今年朝陽區出臺了相關實施意見,明確拆違、棚改、危改項目中產生的建筑垃圾都將資源化處理,并鼓勵項目建設單位施工優先選用再生建材。
昨天上午,北青報記者來到朝陽區東壩鄉后街村的北部、與金盞鄉交界處,這里新添了一處臨時處置設施東壩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已于近日建成并試運行。據了解,該項目將通過三年左右時間,陸續使東壩地區棚戶區騰退所產生的近200萬噸建筑垃圾原地變廢為寶,消除由于運輸、填埋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
雖然是一處臨時處置項目,但是設施工藝也比較復雜。東壩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可以把大塊兒的建筑垃圾破碎成再生骨料,這是一種在混凝土及砂漿中起骨架和填充作用的粒狀材料,外觀像小石子。再生骨料可以制成再生回填材料、再生道路材料、再生透水磚等,項目負責人介紹說,該項目可使建筑垃圾的資源化率達到95%以上。資源化處置實現了全封閉處理,并配以多項除塵、降噪措施,降低對環境的二次污染。隨著所在區域建筑垃圾處理的完成,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臨時設施還可隨時撤離,不占用土地。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今年朝陽區出臺了《朝陽區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工作實施意見》,意見明確指出,項目建設單位在實施拆違、棚改、危改項目中產生的建筑垃圾均要進行資源化處理,并在建設施工時鼓勵優先選擇再生建材。下一步,朝陽區計劃在疏解騰退工作量較大的農村地區選址,力爭再建設2至3處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不斷增強全區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能力。
昨天上午,北青報記者來到朝陽區孫河西路,這是一條正在建設中的城市級次干路,道路寬度為21米。現場,路基已經基本鋪設完成,即將在上面鋪設瀝青。據了解,厚達50厘米的道路基層所使用的骨料,全部為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臨時設施生產的再生骨料。目前朝陽區正在鋪設的孫河西路、孫河組團一號路、溫西路等三條道路,共消耗再生骨料2.2萬余噸。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東壩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通過破碎、篩分、多級分選等工藝流程,可以生產出四種粒徑大小的再生骨料,用途也各不相同。粒徑為5至10毫米的再生骨料,就可用作再生道路材料,用于鋪設道路基層,其硬度可以滿足城市道路的使用需求,同時真正實現變廢為寶,讓建筑垃圾重新發揮價值。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朝陽區東壩鄉醉公墳路、華騰園路、磚廠路、福盈二期室外道路等工程,都使用了資源化處置的再生骨料進行鋪筑,形成資源循環利用。
此外,東壩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還能生產出0至5毫米、10至25毫米、25至31.5毫米等粒徑大小的再生骨料。破碎得比較細的,可用作再生回填材料;粒徑再大一些的可以制作再生水泥制品,或透水鋪裝材料等。以再生骨料制作的標準磚、透水磚、路緣石等多種再生產品也已陸續投入到朝陽區的小區園林造景、廣場路面鋪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