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年處理610萬噸 江蘇資源化利用讓建筑垃圾變廢為寶
2020-09-9
機器人手臂可將混雜在垃圾里的寶物挑揀出來,再分類利用。
建筑垃圾經過處理后,得到的再生骨料可進行再利用。

將大堆的建筑垃圾送上傳送帶,再進入人工智能分揀系統,6只機器人手臂迅速將混雜在垃圾里的寶物挑揀出來,廢木料、金屬、加氣塊、塑料、混凝土塊等分別進入不同的收集桶。其中,混凝土塊、磚塊可用于制作海綿城市磚等建筑材料,塑料、紙板、金屬、廢木料等則可以進行回收再利用。這是記者在位于常州武進綠色建筑區內的江蘇綠和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的場景。
常州每年產生的裝修垃圾有100萬噸,如果全部填埋,將侵占超過200畝的土地河塘,對環境的影響不言而喻。江蘇綠和相關負責人說,該項目每年可實現160萬噸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綜合轉化利用率達95%以上。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建筑垃圾中提取出來的再生骨料不僅可用于海綿城市建材,而且吸水率是傳統材料的140倍。
近年來,隨著江蘇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建設與改造提速,建筑垃圾大量產生,環境污染和垃圾圍城等問題日益突出。這些建筑垃圾該何去何從成為城市管理者面對的嚴峻課題。13日上午,江蘇省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常州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目前,江蘇共有7個城市建成了專業化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年處理規模610萬噸。像這樣的建筑垃圾變形記將在江蘇越來越多的地方鋪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住建部等14個部委辦局聯合印發《循環發展引領行動》要求加快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明確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率要達到13%。根據《江蘇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到2020年全省設區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要全面建成。
江蘇省住建廳副廳長宋如亞介紹,根據2018年江蘇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重點目標任務,全省共有30座建筑垃圾處理項目,新增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150萬噸/年。其中,南京、無錫、徐州、淮安、鹽城、鎮江、泰州和宿遷市等8個設區市將力爭今年年底前開工,2019年投入運行。他坦言,雖然江蘇在建筑垃圾專項治理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各地工作推進進展和成效還不平衡,存在設施建設滯后,處置能力不足;運輸設施不規范,影響人居環境;產品出路不暢,影響政策運行等問題。
對已建成設施的管理問題也要高度重視。包括運輸收集過程中的拋灑滴漏、揚塵等問題,要加強監管,確保在完成資源化利用目標下,不對環境產生新的影響。宋如亞強調,各地要推行建筑垃圾分類收運,禁止將生活垃圾、有毒有害垃圾混入建筑垃圾。要使用專業密閉化車輛,安裝衛星定位系統,對建筑垃圾運輸車輛實施全程監控,并依據國家和省、市相關規定,嚴格建筑垃圾處置核準,實現建筑垃圾的定時間、定線路運輸和定地點規范處置。
再生產品的推廣應用是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發揮城市礦產作用的最終體現。多地城管部門負責人也建議,將符合條件的再利用產品列入推薦使用的綠色建材目錄和政府綠色采購目錄。在技術指標符合設計要求、滿足使用的前提下,政府投資項目可以優先采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同時結合海綿城市建設、黑臭水體治理、城市生態修復等工作,加強建筑垃圾的再生產品的推廣應用。